地震是地壳的一种运动方式,是地球内部介质局部发生急剧破裂而产生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震动的现象,在古代又成为地动。地震就像刮风下雨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表面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缘及板块内部发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面震动及地震的主要原因。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活动极其频繁,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万次,但其中只有一小部分能够造成灾害。
一.地震的结构、等级及类型
(一)地震的空间结构
1.震源 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推动的地方成为震源。
2.震中 震中也称震中位置,是震源在地表水平面上的垂直投影,用经纬度表示。实际上震中并非一个点,而是一个区域。
3.震中距 地面上任意一点到达震中的距高。同样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离越小的地方,影响或破坏越重。
4.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岩层断裂错位,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激发出一种向四周传播的弹性波。
(二)地震的等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示地震强弱的亮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地震施放的能量决定地震的震级。释放的能量越大,震级越大。地震每相差一级,能量相差约30倍。我国目前使用的震极标准是国际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九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较小地震,2.5至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按照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类:弱震(震级<3级),有感地震(震级≥3级且≤4.5级),中强地震(震级>4.5级且<6级),强震(震级≥6级)。其中震级≥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因此把地震烈度作为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的指标,国家1980年编定了地震烈度表。
烈度 |
人的感觉、一般房屋等震害程度 |
1度 |
无感一一仅仪器能记录到 |
2度 |
微有感一一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微 |
3度 |
少有感一一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
4度 |
多有感一一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
5度 |
惊醒一一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
6度 |
惊慌一一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
7度 |
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图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
8度 |
建筑物破坏一一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
9度 |
建筑物普遍破坏一一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肉等崩塌,铁轨弯曲 |
10度 |
建筑物普遍摧毁一一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
11度 |
毁灭一一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
12度 |
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
(三)地震的类型
不同的地震有不同的成因。根据地震的形成原因,地震又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震四种类型。
1、构造地震 由构造运动所引起的地震,称为构造地震。也称为断层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包括世界上大多数震级较大的地震。此类地震的特点为活动频繁,延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而破坏性也最大,它是由地壳(岩石圈、少数发生在地壳以下的地中部位)发生断层而引起。地壳在构造运动中发生形变。它变形超出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岩石就发生断裂,在构造运动中长期积累的能量瞬间释放,造成岩石振动,从而形成地震。
2、火山地震 由火山活动所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火山活动时,岩浆及其挥发物质向上移动,一旦冲破火山口附近的围岩时即会产生地震。此类地震一般发生在火山喷发前,因此成为火山活动的前兆。有时直接伴随火山喷发而产,发生此类地震强度都不太大,震源较浅,深度不超过十平米。
3、陷落地震 石灰岩地区经地下水腐蚀常形成许多地下熔坑,由于地下水溶解了可溶性岩石,使岩石中出现空洞,并逐渐扩大。或由于地下开采形成巨大空洞,造成岩石顶部和土层崩塌、陷落所引起的地震,称为陷落地震。此类地震的震源极浅,影响范围很小。主要是石灰岩及其他易熔岩石地区。
4、诱发地震 在特定地区,因某种外界因素诱发而引起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些外界因素可以是地下核爆炸、陨石坠落、油井灌水等。其中最常见的是水库地震。水库蓄水后改变了地面的应力状态。且库水渗透到断层中起到润滑和腐蚀作用,促使断层产生滑动,但并不是所有的水库蓄水后都会发生水库地震。只有当库区存在活动断裂、岩性刚硬等条件才有诱发的可能性。
二、地震的次生灾害
等级高,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常诱发出一连串的其他灾害。地震次生灾害主要有火灾、水灾、传染性疾病、有毒有害物质,包括放射性物质的泄露与扩散。其他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停产(文化/教育事业)、生命线工程被破坏(通讯、交通,供水,供电)等社会动乱。地震发生在城市易引发火灾触电、生命线工程破坏、有毒有害物质泄露、社会动乱,停产等次生灾害;在农村容易引发水灾,传染性疾病停产等;在山区易引发崩塌、滑坡、泥石流溃决等地质灾害。
三、地震次生灾害的预防
(一)对工矿企业易燃易爆剧毒物品要严密监视,尽可能放置在安全地带,并采取严密的防范措施。一旦发生有泄漏等立即采取控制措施,必要时迅速转移和疏散附近居民。
(二)对大型水库,堤坝等,要预先做好防震检查,发生问题及时加固。水库下游居民在地震发生时要严密注视堤坝安全,遇险情除组织力量抢救外,要迅速向安全地带转移。
(三)地震引发崩塌可能堵塞河道,遇此情况要立即组织人员疏通,以免造成水灾。
(四)接到地震预报或发生地震后,要有序地组织疏散,尽快离开房屋,注意避开高压电线、变压器以防电杆或电线震断触电伤人。
(五)在山区还要远离悬崖陡壁,以免山崩塌方时伤人,还应离开大水渠、河堤两岸等,这些地方容易发生较大的地震或塌方。
四、农村房屋建筑的防震减灾
(一)农村房屋建筑的防震选址
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土层密实、均匀或稳定基岩等有利地段,不宜在软弱土层、可液化土层、河岸、湖边、古河道、暗沟或沟谷、陡坡、松软的人工填土及孤突的山顶或山脊等不利地段建房,并应避开高压输电线路。
(二)农村房屋建筑的防震设防
农村房屋建筑应首选砖混结构,采用框架结构可显著提高抗震性。由于钢结构建筑的造价较高,一般农村房屋建修时可以在重耍构件的连接处使用达标钢材以增强房屋的整体与弹性。按照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基本原则,建筑的抗震目标与地震三种烈度应相应,通常摡括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三)已建房屋的防震加固
1、墙体加固 墙体有两种;一种是承重墙,只一种是非承重墙,加固的方法有拆砖补缝、钢筋拉固、附墙加固等。
2、楼房和房屋顶盖加固,一般采用水混砂浆重新填实、配筋加厚的方法。
3、建筑物突出部位加固,如对烟囱、女儿墙、出屋顶的水箱间、楼梯间等部位,采取适当措施设置竖向拉条、拆除不必要的附属物。
4、维修老旧房屋,墙体如有裂缝或歪闪,要及时修理;易风化酥碱的土墙,要定期抹面;屋顶漏水应迅速修补;大雨后要马上排除房屋周围积水,以免长期浸泡墙基。木梁和柱等要预防腐朽虫蛀,如有损坏及时检修。
地震的防治是一个复杂且无定期的一项工作,震前的监测、震时震中的逃生避险、震后的应急处置及恢复重建等,是一个多层面、多环节的系统工程。只有遵循科学,做好防震治理,多措并举,未雨绸缪,科学应对,全力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通讯员:邬海涛